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8月22日,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为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第一股。
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2013年首款产品上市,截止2021年底,联影医疗累计向市场推出80余款产品,产品线覆盖高端医学影像诊断产品和放射治疗产品。
联影已推出80余款产品,其中多款国内首创
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杰孚指出,三甲医院90%的高端设备都是来自欧美国家。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绝大多数被外国品牌占据,约80%的CT机、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都是进口产品。
据招商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需求巨大,市场规模增速远高于全球。2001-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179亿元上涨至5304亿元,年复合增速达22%,至今仍保持近20%的增速。尽管如此,国产医械企业并未占据主导角色。
联影医疗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为了国产高端影像设备的一张名片,建立了包括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在内的完整产品线布局,累计向市场推出80余款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 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器,其中,不乏多款产品系国内首创。
世界首款“时空一体”超清TOF PET/MR uPMR 790,联影医疗官网 图
8月3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健康中国论坛发布了备受业内关注的十大医疗器械等系列榜单。联营医疗凭借世界上首款75厘米超大孔径3.0T磁共振系统——uMR Omega 3.0T磁共振,成功入围榜单。
据联影医疗,相较于业界主流60cm标准孔径磁共振,uMR Omega孔径扩大至75cm,可容纳600斤的超重患者,亦能为肩部、肘部、髋关节等远离人体中心部位的磁共振检查开辟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使大体型、幽闭恐惧症患者以及极端肥胖人群、孕妇、佝偻症等其他特殊检查需求人群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联影医疗推出的世界首款Total-body PET-CT曾被英国物理学会《Physics World》评为“2018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这台世界首台2米PET-CT,让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用肉眼观测到药物在全身流动、扩散及代谢全过程,被誉为探测人体的“哈勃望远镜”。
政策红利+政府补贴,联影迎来快速发展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家推动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发展的决心毋庸置疑。
2015年,科技部联合卫计委、工信部、食药监、卫生部等部门,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整合形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启动了包括“数字诊疗设备”、“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等与高端医疗器械相关专项的试点工作。
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诊疗装备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大幅提高。
2018年首次修订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中指出,针对具有发明专利、技术上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或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特别的审批通道。
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6-8家企业跻身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 强。
据中国政府采购网8月4日发布的公告显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发布招标公告,采购共2300万的高端医疗设备,标注拒绝进口。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之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四川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国内顶级医疗机构,也逐步开始采购国产医疗设备。
在这种政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联影医疗,不仅感受到了政策红利的力量,同时还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府补贴。
联影医疗曾在上会稿中披露,2019年-2021年,公司拿到的政府补贴分别为3.06亿、3.48亿、4.38亿,三年合计拿到政府补贴超10亿元,在2020年和2021年,联影医疗拿到的政府补助占到利润总额的30.11%和25.83%。
据联影医疗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联影医疗实现营收分别为29.79亿元、57.61亿元、72.50亿,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 56.03%,同期对应的净利润为-4,804.76万、9.37亿、14.04亿,实现了较快增长。
据其招股书显示,联影医疗生产CT产品用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生产XR产品用的X射线管、高压发生器和平板探测器,以及生产RT产品用的磁控管等核心部件仍以外购为主。联影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执行管理委员会主席薛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国产品牌进军高端医疗设备行业,面对的不是零起点,而是负起点。在一个外资垄断的市场,本土品牌想要突围,必须追求完全自主创新,力争自主研发所有产品核心技术,才能不被国外强企扼住喉咙。
责编:荆雪涛
校对:陈琳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2023.版权所有 相城区渭塘大显仪器经营部(个体工商户) 苏ICP备2024147099号-1